2月20日,位于漢江源頭的漢中市寧強縣大安鎮(zhèn)細雨霏霏、寒意陣陣,金牛社區(qū)的多功能會議室里卻暖意融融、人聲鼎沸,50多名“準繡娘”與羌繡老師、管理人員齊聚一堂,開展為期12天的非遺羌繡培訓。
簡短的開班儀式結束后,來自寧強縣羌州繡娘文化有限公司的羌繡老師刁小艷開始講課。她從羌繡的起源、繡片選擇、圖案設計以及針線搭配、針法技巧等方面深入淺出地講解。每位“準繡娘”聽得津津有味,時而側耳傾聽,時而做筆記,時而提出問題……
“我家有4口人,就住在金牛社區(qū),前幾年從十多公里遠的南坪搬遷過來的。因為兩個孩子都在上學,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掙錢養(yǎng)家,我平時除了在家照顧孩子之外就沒事干。前幾天,聽說金牛社區(qū)舉辦羌繡技能培訓班,我以前自己繡過鞋墊有點基礎,想提高一下手藝,以后也可以在家繡質量高的繡品了,于是就報了個名……”今年四十多歲的王女士說道。
當天上午,在培訓現(xiàn)場,金牛社區(qū)黨支部書記曹寶華利用課間休息時間,手里拿著一幅羌繡繡品,給一些學員鼓勁加油:“其實學習羌繡并不難,只要大家每天按時來,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課堂上認真聽講,勤于實踐,十多天準能學會。以后既可以居家刺繡,也可以到社區(qū)工廠來刺繡,這樣就有了收入,像這幅繡品至少能收入好幾百呢!”
被列為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寧強羌繡是寧強縣的文化名片和留守婦女增收致富的“金鑰匙”。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寧強縣堅持以“公司+學校+基地+合作社+繡娘”的經(jīng)營模式,組建了10個羌繡傳習基地,開辦了3個社區(qū)工廠,研發(fā)了300余種羌繡產品,培訓繡娘6000余人次,帶動1200余名留守婦女靈活就業(yè),不僅增加了繡娘的收入,傳承了羌文化,還使羌繡走俏海內外。
寧強縣羌州繡娘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小琴表示:“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羌文化,深挖羌文化內涵,壯大羌文化產業(yè),塑造羌文化形象,我們堅持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存的發(fā)展理念,圍繞寧強羌族刺繡工藝,打造寧強羌繡非遺文化產業(yè)園。今年下半年,該產業(yè)園建成后,集文化產品加工、銷售、研學教育、民俗體驗、培訓交流、發(fā)展收藏等功能為一體,將羌族刺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教育創(chuàng)新性的傳承與傳播,打造優(yōu)秀的文化產業(yè)項目,帶動更多婦女通過羌繡增收致富。”(通訊員 吳天文)
來源:西部網(wǎng)